在一些行業中,經過磨機或者破碎機的物料先增加一個初篩環節,對后面的成品篩分效率的提高是很大的。有不少用戶是這樣配置的,但也有一些用戶不理解,覺得是多投了一套設備,篩完以后還得布置輸送,有一種能一臺篩子完成的工作就不要多上那么多設備了。
實際應用中,一臺篩子能完成的工作任務,當然盡量布置一臺,不過也有一些工況這樣布置篩分作業完成的并不是很理想,比如物料規格很多,像石英砂類,從10目一直到120目,中間有6-7種規格,一般生產也會是4-5種;在規格較多的情況下,前面增加一臺初篩(粗篩)把8目以上的物料過一下,再進入一個3-4層的篩分機中,篩分的效率是高于沒有前面帶初篩環節的。還有一種情況是破碎后,要篩分的成品料很細,本身細粉就不好過網,物料直接都進入篩網使用壽命會變短,那有人不禁又問直接在后面的篩機上加一層大孔過濾不也能保護底下的細網子嗎?
是的,可以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也浪費了本來要使用篩面的有效面積,物料都在行動中,通過上面的篩網再進入下層篩面,而且相對而言,網孔越小的篩網使用壽命越短,更換頻率,堵孔頻率也會更高,換網方便的篩機還行,遇到換網不很方便的,需要每次都先把頂上的網架拿出來才能換下面的網子,增加了維護時間和工作量。
總體來說,在一些工況中,能在破碎下面先安排一臺初篩是非常有利于后面的成品篩分工作的。歡迎了解。